河洛总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河洛总论

河洛渊源久 文化泽惠长

河洛渊源久 文化泽惠长 韩石萍      目前,对河洛文化的研究已日趋深入,愈来愈多的专家与学者也开始关注河洛文化的研究状况,并对此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从而使河洛文化的定义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
     面对内涵丰富的河洛文化,很难用一句话把它说清楚,简言之,河洛文化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指这一区域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河洛文化发迹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社会的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和河南黑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代表河洛人智慧的《河图》、《洛书》;包括炎黄始祖文化,夏商周三代文明,即所谓三代古都文化;还有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鬼谷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文化;还应包括秦统一后,以洛阳为中心的皇都文化,主要有综合儒、道、法、兵、农、阴阳五行各家学说而形成的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与儒道思想相融合的佛教文化等,以及在政治中心和经典哲学影响下的史学、文学、科技、艺术、教育等文化。北宋以后,虽然经济中心南移,河洛地区在文化上逐渐失去了中心地位,但河洛文化脉络未断,泽惠深远,所以也应该属于河洛文化研究的内容。
     关于河洛文化的地域,存在着河洛文化、河洛文化圈与中原文化的区别问题。根据朱绍候先生的研究,他认为:河洛文化主要是指河洛区域的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而河洛文化圈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的全部地区,东与齐鲁文化圈相衔接,南与楚文化圈相衔接,西与秦晋文化圈相衔接,北与燕赵文化圈相衔接。究其实质,河洛文化就是狭义的中原文化。广义的中原文化应包括河洛、齐鲁、秦晋、燕赵等文化。
     关于河洛文化的时间跨度,有的学者认为是上古三代河洛地区的文化现象。秦以后,河洛地区的文化现象必然主要表现为统一的中国特色,而非纯粹独立的“河洛”特色;有的认为是宋(包括宋在内)以前,宋以后经济中心南移,河洛文化衰落,失去文化中心的地位;有的认为在鸦片战争前,并将河洛文化的时间跨度分为四个时期,即:古史传说的五帝时期是它的发生期,从夏代到秦统一是它的发展期,秦汉至隋唐时期是它的繁荣期,宋元到清代前期是它的衰落期。对这些说法,我们认为:第一种观点说服力略弱,秦统一后,区域性文化相对减弱,但绝对没有完全消失,而且中国国土辽阔,民族纷繁,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我国各区域之间长期存在着经济上的悬殊与文化上的差异,所以,河洛文化的时间跨度不应该定在秦以前;第二种观点是比较合情合理的,符合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但仅仅研究了河洛文化的繁盛,而对它的衰落不加考察,未免有些遗憾。开封市禹王台御书楼上有康熙皇帝亲笔写的“功存河洛”的四字匾额,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在清初,开封已属于河洛区域范围;二是清入关后,对河洛区域以及河洛文化是比较看重的,河洛文化依然光华未逝,令后人不得不肃然起敬,因此,将河洛文化的时间跨度定在清末也是说得过去的。
     河洛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源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润泽全国,远播寰宇。
     尽管对河洛文化的研究已有了不少成果,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待挖掘,论证方面还须更加严密。对河洛文化的特征,李学勤先生认为河洛文化具有传统性、开放性、综合性、先导性,有的学者认为河洛文化具有博大精深、从容大气的特征。所有的评价都是非常中肯的,但是需要更加细致地论证,以及从更多角度和更多方面去充实和丰富他们的观点。关于河洛文化的衰落,虽有不少探索和许多很值得借鉴的观点,但缺乏更加科学的论证和认真细致地研究。
     总之,河洛文化是河洛人创造的各种文化,是包罗万象的大课题,它蕴藏着无限宝藏,等待着人们去开发、研究并加以弘扬光大。
                         发表于 《洛阳师范学院报》河洛文化研究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