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宗教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思想与宗教

僧一行:佛教龙象,科技泰斗

   唐代僧人一行是彪炳史册的天文历法专家。一行俗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旧唐书·一行传》说他博览群书,“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武则天时期,权贵武三思想与他结交,他躲藏逃避,去中岳嵩山出家为僧,拜北宗著名禅僧普寂为师,学习禅法。唐睿宗即位后,命东都留守韦安石礼聘他来长安,他辞不应命,去湖北荆州当阳山从悟真律师学习梵律。开元五年(717),唐玄宗从长安来到东都洛阳,命一行的族叔礼部郎中张洽奉敕书前往荆州强行征聘一行,一行奉命北上,参与佛经的翻译、注疏活动,并从事天文历法的研究。

 
  一行和率府兵曹参军梁令瓒,在改进唐初李淳风所造浑天黄道铜仪的基础上,制作黄道游仪,使它能表示月亮轨道的变化和岁差的变化,用以观测日月运行,测量二十八宿的距度和去极度。开元十三年,玄宗从洛阳出发,东赴泰山封禅。《旧唐书·玄宗纪上》这样说:“冬十月癸丑,新造铜仪成,置于景运门内,以示百官。辛酉,东封泰山,发自东都。”《资治通鉴》卷212也说:“冬十月癸丑,作水运浑天成,……辛酉,车驾发东都,百官、贵戚、四夷酋长从行。”
 
  这个仪器是在洛阳制造的,还是在长安制造,运到洛阳来的呢?《宋高僧传·一行传》记载:“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其传密藏必抵渊府也。睿宗、玄宗并请入內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所翻之经,遂著疏七卷,又《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其历编入《唐书·律历志》,以为不刊之典。又造游仪,黃赤二道以铁成规,于院制作。”这段叙述给人的印象是,一行奉诏住到长安兴唐寺中,曾先后被睿宗、玄宗请入长安的集贤院中,并在院中制作了水运浑天仪。如果水运浑天仪确实是在长安制作的,这个并非当时军国大事急需的设备,有必要从长安运到洛阳来吗?
 
  《宋高僧传·善无畏传》记载,善无畏“十二年随驾入洛,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畏所出者撮其要耳,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沙门宝月译语,一行笔受”。一行并对经文做出注疏,撰成《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20卷。承担这么繁重的任务,在水运浑天仪陈列在洛阳宫城供百官参观之前一年间,一行不可能长期离开洛阳,去长安督造仪器。而上引《宋高僧传·一行传》那段文字,却不交代一行参与翻译佛经和为之作注疏的时间、地点,并把他的诸多著作混在一起说,好像都是他住进兴唐寺后撰写完成的。
 
  唐代一共有四个集贤院。《唐会要》卷64《集贤院》条记载:“西京在光顺门大衢之西,命妇院北,本命妇院之地。开元十一年分置北院,全取命妇院旧屋。东都在明福门外大街之西,本太平公主宅,十年三月始移书院于此。……兴庆宮院,在和风门外橫街之南。二十四年驾在东都,张九龄遣直官魏光录先入京造此院。华清宮院,在宮北橫街之西。”可见长安地区共有三所集贤院,城内大明宫、兴庆宫各一所,城外华清宮一所,都是玄宗开元年间设置的,睿宗时期没有,睿宗把一行“请入內集贤院”的说法不能成立。根据《资治通鉴》卷212开元十一年五月条胡三省注,以及《大唐六典》卷9《集贤殿书院》条,洛阳集贤院的设置情况是:开元五年,玄宗指示在东都编修经史子集四部书,修书处所在宫城内乾元殿的东廊下,称为乾元院。开元六年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张说充当修书使。开元十二年移到明福门内,命名为丽正殿书院。《资治通鉴》卷212开元十三年四月条记载:玄宗在集仙殿同张说等大臣宴集,说:“仙者凭虚之论,朕所不取。贤者济理之具,朕今与卿曹合宴,宜更名曰集贤殿。”这是“集贤殿”名称的首次出现,集贤殿所在的院落当然叫做集贤院。《唐会要》说长安宫城光顺门内的集贤院是开元十一年分置的,所谓“分置”,应该是洛阳先有,长安也设置“分店”,后者必然晚于前者,“开元十一年”的说法肯定弄错了。
 
  开元十三年四月,洛阳有了集贤殿,半年后,玄宗赴泰山封禅。《唐会要》卷42《浑仪图》条记载:开元九年,太史奏称预报日蚀不灵验,玄宗命修订历法。一行奏称:“今欲创历立元,须知黃道进退,请更令太史测候。”当时梁令瓒“待制于丽正书院,因造游仪木样,甚为精密”。一行于是奏道:“黃道游仪,古有其术而无其器。以黃道随天运动,难用常仪格之,故昔人潜思,皆不能得。今梁令瓒创造此图,日道月交,莫不自然契合。既于推步尤要,望就书院更以铜为之。”“至十三年,造成游仪。”因此,《宋高僧传·一行传》所谓水运浑天仪“于院制作”,是在洛阳集贤院制作的。
 
  这个铜质水运浑天仪,主体表面标出星宿位置,注水激轮转动,昼夜一周,另设二轮,以转动与仪器主体配套的日月,合成天象运行图。另置两个木人,一个每刻自动击鼓,一个每辰自动击钟。这不仅是表示天象的仪器,也是计时的仪器,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天文钟。一行通过观测,发现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速度冬至最快,以后逐渐减慢,春分均平,夏至最慢,其后逐渐加快,直到冬至为止。这一结论纠正了前代太阳全年匀速运行的说法,比较切合天文实际。一行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恒星位置移动的人,而在西方国家,直到18世纪初,英国人哈雷才提出恒星自行的观点,比一行晚了一千年。
 
  据《唐会要》卷42《测景(影)》条的记载,开元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玄宗命一行以及太史监南宮说、太史官大相元太等人,奔赴境内外各地,树立圭表,测量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几天日影的长度和北极的高度,然后由一行计算这些数据,求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这次测量遍设观测点,空间范围非常大。南面不但到了唐朝南端的安南(今越南河内市),而且进一步南下,到了林邑国(越南南部)。北面在蔚州(今河北张家口市蔚县)设点。其余观测点除了设在朗州(今湖南常德市)、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以外,更多的设在今河南省内,有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县)、河南府告成(今河南登封市)、汴州浚仪县(今河南开封市)、滑州白马县(今河南滑县)等。在所有的观测点中,河南几乎占了一半,而且河南府告成县,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曾组织人员在这里设立圭表测量日影。河南几处的测量数据是:蔡州武津馆,北极高三十三度八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二尺三寸八分,夏至影在表北一尺三寸六分。)许州扶沟,北极高三十四度三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二尺五寸,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三寸七分,夏至影在表北一尺四寸四分。)河南府告成,北极高三十四度七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二尺七寸一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四寸五分,夏至影在表北一尺四寸九分。)汴州浚仪太岳台,北极高三十四度八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二尺八寸五分,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五寸,夏至影在表北一尺五寸三分。)滑州白马,北极高三十五度三分。(冬至影在表北一丈三尺,定春秋分影在表北五尺五寸六分,夏至影在表北一尺五寸七分。)一行通过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每隔唐制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即子午线一度为351。27里,合今制123。7(一说129。22,一说166。14)公里。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地球子午线的长度,虽与近代科学数据111。2公里相比有一定误差,但在当时已是了不得的成就。西方国家最早测量子午线,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阿尔·马蒙于公元814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进行的,比一行晚了90年。秦汉时期,关于宇宙构造有三种说法。一是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形质,日月星辰飘浮空中。二是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棋盘,日月星辰附着于天盖上面,东升西没。三是浑天说,认为天地的关系有如蛋壳裹蛋黄。东汉太史令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浑天说已经有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山川大地是一个星球表层的含义。一行等人测量的子午线,即子午面同地球表面的交线,也就是地球的经线,而所谓北极的高度,也就是地球的纬线。这不但从观念上把大地看成球体,而且在实践上进行了表层测量,实际上摆脱了天圆地方的错误说法。
 
  一行有一系列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据《旧唐书·一行传》记载,有《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大衍论》三卷,《天一太一经》、《太一局遁甲经》各一卷,“一行从祖东台舍人太素,撰《后魏书》一百卷,其《天文志》未成,一行续而成之”。其中最重要的历法著作是《开元大衍历经》,于开元十五年完成。这部历法的修撰缘由是,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太史丞南宫说奏称《麟德历》的推算同天象不符合,于是便有了上文所说开元九年修订历法的事情。玄宗把刊定律历的任务交给一行,一行审定自《颛顼历》至《麟德历》的所有历法,历时六年,撰成《开元大衍历经》。这部著作一共52卷,分为《经章》10卷,《长历》5卷,《历议》10卷,《立成法天竺九执历》2卷,《古今历书》24卷,《略例奏章》1卷。这部《大衍历》的准确程度超过了前代诸家历书。其突出成就在于记述了关于中朔(节气、朔望)、发敛(七十二物候)、日躔(太阳视运动)、月离(月亮运动)、晷漏(星象和昼夜时刻)、交食(日食、月食)和五星(金木水火土五星运行)等的推算方法,成为后世历法必备的内容,直到明朝末年吸收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带来的西洋历法,情况才有所改变。
 
  《大衍历》刚刚修成,这位杰出的天文学家便积劳成疾,于当年九月病倒在洛阳景行坊华严寺中。玄宗请东都大德设道场为他祈福。他病情有所好转,闰九月,随玄宗由洛阳返回长安,十月初八,在新丰县(今西安市临潼区)途中去世,年仅45岁。玄宗出内库钱把他安葬在铜人原,赐谥号大慧禅师,并为他撰拟书写了碑文。次年八月十六日,《大衍历》由大臣张说奏上,玄宗颁行天下。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文化》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