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与音乐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戏曲与音乐

隋唐时期中原的音乐活动 ——以河洛地区为中心

郭可悫

 
(洛阳师范学院网络电教中心)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音乐”,包括“乐”和“散乐”。“乐”指音乐、舞蹈;“散乐”又称“百戏”,指杂技、魔术、武术、游戏之类。《新唐书·礼乐志》、《通典·乐》、《唐会要》等文献都是这样。本文把它们统称为“音乐活动”。隋唐中原的音乐活动,多种中国音乐史著作都没有做全面而具体的论述,这固然由于它们针对的是全国的音乐现象,同时也与它们所依据的古代文献过于狭窄有关。因此,本文从音乐研究者们容易忽略的唐代诗歌、杂史、学术笔记中梳理到一批资料,庶几对中国音乐史的研究补阙拾遗。
 
  一、官方的音乐活动
 
  隋唐时期帝王们驻守东都洛阳,举办祭祀、庆典、朝会活动,大抵遵循在京师长安制定的乐制。唐高宗、武则天长驻洛阳期间,创制了个别乐舞。高宗曾在洛城门宴请群臣及外族代表,观看新排练的武舞《一戎大定乐》。坐部伎一共六部,武则天时期在洛阳制作的就占了三部,即《天授乐》、《长寿乐》、《鸟歌万岁乐》。三部作品都用龟兹乐伴奏。《天授乐》是四人舞,演员身穿五彩衣,头戴凤冠。《长寿乐》12位演员,穿戴彩色绘饰的衣冠。《鸟歌万岁乐》是三人舞,演员身着粉红色大袖服装,衣服上画着八哥鸟,冠作鸟像。
 
  隋朝在中原的散乐,种类多,规模大。大业二年,隋炀帝向外族夸耀中国的富庶安乐,命令各地散乐来洛阳演出。炀帝配合创作艳丽的歌词,令乐正白明达组织谱曲。表演在洛阳西苑积翠池旁举行。先出场的是舍利兽,其扮演者嬉戏跳跃,溅起水花,把鱼鳖水人激荡到岸上,比比皆是。接下来的节目叫黄龙变:一条大鲸鱼口喷云雾,顿时天昏地暗。突然,鲸鱼变成黄龙,长七八丈,耸动着身子,作腾云驾雾状。下面表演绳伎:一条绳索系在两根相距十丈的柱子上,两位女伎各从绳索一端向对面方向走去,相遇时摩肩而过,歌舞不停。再下来是夏育扛鼎:表演者用手托起车轮、石臼、大瓮等沉重道具,不断地抛向空中,使之转动。接着表演戴竿:两人在地上各自头顶一根竹竿,另外两人在竹竿顶端舞蹈,舞蹈者突然腾空一跳,互换到对方的竹竿顶上。此外,还有神鳌负山、幻人吐火等等节目。突厥启民可汗看得目瞪口呆。从此,散乐列为正规节目,由太常寺组织教习。大业六年正月十五日,炀帝在洛阳皇城端门南的街道上设置周围五千步的戏场,由各地艺人盛陈百戏,执丝竹而演奏者一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通宵达旦,灯火通明,一直持续半月之久。此后年年举办。
 
  炀帝把很多时光消磨在西苑中。夜幕降临,他率领数十名宫女,从外郭城西北边的阊阖门乘马进入西苑。他谱写了数十首《清夜游曲》,由宫女们在马背上演奏歌唱。夜静更深,月色溶溶,浏亮的音乐声四处飘散,袅袅如缕,不绝于耳。大业十二年上巳节,炀帝命学士杜宝修撰《水饰图经》,采集到前代有关水的典故72则,由朝散大夫黄衮据以木刻为船只、人物、乐器、酒具等等。炀帝与群臣在西苑水边聚集,一边品尝美酒佳肴,一边赏玩这些木刻工艺品,只见它们漂浮在水面上,随着机关的转动,“人物自动如生,钟磬筝瑟能成音曲”。(《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三,中华书局,1997)
 
  神龙元年,唐中宗亲临洛阳城南门,观看泼寒胡戏。这是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地区)的一项活动,每年仲冬举办,参加者裸身赤足,在街道上狂跳乱舞,互相挥洒冷水,投掷土块,以乞求寒冷。次年,山西一位县尉上疏批评说:“安可以礼仪之朝,法戎虏之俗?”“君能谋事,则燠寒顺之,何必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也?”(《唐会要》卷三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中宗没有采纳。唐玄宗时张说又上疏批评,才被采纳禁断。
 
  玄宗曾在洛阳天津桥南设帐殿,宴饮三天。宫廷教坊表演助兴,一个小儿“筋斗绝伦”,“缘长竿上,倒立,寻复去手,久之,垂手抱竿,番(翻)身而下”。(崔令钦:《教坊记·补遗》,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观看者不断喝彩。有一年,玄宗诏令东都附近三百里内的州刺史、县令,率领演员来洛阳五凤楼下演出,比赛胜负。怀州(河南沁阳市)数百名乐工都穿着昂贵的文绣服装,运送演出器具的牛,身上都披挂虎皮,打扮成犀象的样子。鲁山县令元德秀却只派来数十位乐工连袂歌唱。玄宗听到歌词的规劝政治内容,原来是元德秀作的,感叹道:“贤人之言也。”他因而对怀州刺史过于铺张的做法感到不满,说:“河内(怀州)之人,其在涂炭乎!”(郑处晦:《明皇杂录》卷下,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立即解除其职务,改为散官。
 
  至德元载,安史叛军攻陷长安,搜捕到梨园弟子数百人,连同乐器、舞衣、舞马、犀、象等,一并送至洛阳。秋季,安禄山在东都苑(西苑)的凝碧池旁同其臣僚宴集,音乐声起,梨园弟子悲不能胜,相顾落泪。叛军挥动武器相威胁,不能奏效。乐工雷海清扔掉乐器,西向长安,痛哭不已。安禄山怒不可遏,把他捆在戏马殿前台,肢解示众。给事中王维在长安被俘,禁闭在洛阳菩提寺中,听到这件事后,赋诗感叹道:“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姚汝能:《安禄山事迹》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地方官府平素有一些乐舞娱乐活动。白居易担任河南府尹,作《府中夜赏》诗有云:“醉领笙歌上小舟”,“舞袖飘飖棹容与”。(《全唐诗》卷四百五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这属于官员下班后在衙门中的私下行为,不是官方正规仪式所需要的乐舞活动。
 
  二、民间的音乐活动
 
  隋唐中原民间的乐舞活动相当普及。官僚士大夫们有时在自己的宅院中抚琴放歌,有时观听家中歌儿舞女们的吹拉弹唱、翩翩起舞,有时则彼此串门,酒酣耳热之际以乐舞助兴。因此,玉笛飞声《折杨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此夜曲中闻《折柳》”),游人行歌《梅花落》(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写神龙元年上元夜洛阳观灯:“行歌尽《落梅》”),便成了世俗景象。
 
  玄宗开元时期的《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说是“西凉府(甘肃武威市)节度杨敬述造”,排练成《霓裳羽衣舞》,经常在长安宫廷演出。这部曲子整个演出过程,奏乐一共12遍,分为散序、中序、曲破三个部分。散序六遍,仅仅由乐器演奏,没有拍节,演员蓄势待发。中序始有拍节,共六遍,演员且歌且舞。曲破即尾声,长引一声,渐渐收束。白居易这首诗描绘这部作品的音乐舞蹈细节,说:“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逦迤。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女仙),王母挥袂别飞琼(女仙)。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全唐诗》卷四百四十四)但刘禹锡却说《霓裳羽衣曲》出自洛阳,《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诗说:玄宗“三乡(在河南宜阳县)陌上望仙山(女几山,今宜阳县花果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全唐诗》卷三百五十六)这个说法未必符合实际,道教界却加以认可,把《霓裳羽衣曲》作为仙曲经常演奏。刘禹锡《秋夜安国观闻笙》诗,反映在洛阳这所道观中,“月露满庭人寂寂,霓裳一曲在高楼”。(《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安史乱后,国步维艰。当白居易在嵩山道观听到这首曲子,不禁作《嵩阳观夜奏霓裳》诗感叹道:“开元遗曲自凄凉,况近秋天调是商。爱者谁人唯白尹(白任河南尹),奏时何处在嵩阳。回临山月声弥怨,散入松风韵更长。子晋、少姨(仙人)闻定怪,人间亦便有霓裳。”(《全唐诗》卷四百五十)
 
  白居易居住洛阳期间,在家中经常抚琴歌唱,还网罗到几位能歌善舞的乐妓。其《不能忘情吟》说:歌妓樊素来白家十年,已经20多岁,“绰绰有歌舞态,善唱《杨枝》”,“名闻洛下”。(《全唐诗》卷四百六十一)《咏兴五首·小庭亦有月》诗是他罢河南府尹职务,退居履道里宅第的赋闲之作,其中说到“菱角”等四位乐妓的特长:“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村歌与社舞,客哂主人夸,但问乐不乐,岂在钟鼓多。”(《全唐诗》卷四百五十二)关于他家中演出的节目,《宅西有流水,墙下构小楼,临玩之时,颇有幽趣,因命歌酒,聊以自娱,独醉独吟,偶题五绝句》有云:“日滟水光摇素壁,风飘树影拂朱栏。皆言此处宜弦管,试奏《霓裳》一曲看。”“《霓裳》奏罢唱《梁州》,红袖斜翻翠黛愁。应是遥闻胜近听,行人欲过尽回头。”“独醉还须得歌舞,自娱何必要亲宾。当时一部清商乐,亦不长将乐外人。”(《全唐诗》卷四百五十六)但歌舞声毕竟会传到邻居家,免不了会被邻居问起,白居易《答苏庶子月夜闻家僮奏乐见赠》诗解释说:“墙西明月水东亭,一曲《霓裳》按小伶。不敢邀君无别意,弦生管涩未堪听。”(《全唐诗》卷四百五十)关于洛阳最新潮的节目,其《杨柳枝二十韵》的序言说:“《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故赋之。”诗歌描绘《杨柳枝》的演出细节,云:“小妓携桃叶,新声蹋柳枝。妆成剪烛后,醉起拂衫时。绣履娇行缓,花筵笑上迟。身轻委回雪,罗薄透凝脂。笙引簧频暖,筝催柱数移。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便想人如树,先将发比丝。风条摇两带,烟叶贴双眉。口动樱桃破,鬟低翡翠垂。枝柔腰袅娜,荑嫩手葳蕤。唳鹤晴呼侣,哀猿夜叫儿。玉敲音历历,珠贯字累累。袖为收声点,钗因赴节遗。重重遍头别,一一拍心知。塞北愁攀折,江南苦别离。黄遮金谷岸,绿映杏园池。春惜芳华好,秋怜颜色衰。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全唐诗》卷四百五十五)洛阳这号家庭很多,彼此之间常串门走动,主人招待客人,除了酒宴,还要以家庭歌舞班子的演出助兴。白居易《雪后早过天津桥偶呈诸客》诗有云:“犹赖洛中饶醉客,时时昵我唤笙歌。”(《全唐诗》卷四百五十一)
 
  这种现象当时遍布中原各地。孟郊《夜集汝州郡斋听陆僧辩弹琴》诗说:“千里愁并尽,一樽欢暂同。胡为戛楚琴,淅沥起寒风。”(《全唐诗》卷三百七十六)张祜《观宋州(河南商丘市)于使君家乐琵琶》诗说:“历历四弦分,重来上界闻。玉盘飞夜雹,金磬入秋云。陇雾笳凝水,砂风雁咽群。不堪天塞恨,青冢是昭君。”(《全唐诗》卷五百一十)又《听筝(题宋州田大夫家乐丘家筝)》诗说:“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全唐诗》卷五百一十一)
 
  歌词传唱时间长了便显得陈旧,需要更新。许州(河南许昌市)刺史薛能在衙门中与幕僚宾客宴饮,为了助兴,让所部女伎唱《杨柳枝》歌,跳《杨柳枝》健舞。原有的歌词是刘禹锡、白居易相继担任苏州刺史时创作的,被广泛传唱。薛能认为他们的歌词“虽有才语,但文字太僻,宫商不高”,于是自己重新创作五首,云:“朝阳晴照绿杨烟,一别通波十七年。应有旧枝无处觅,万株风里卓旌旃。/晴垂芳态吐芽新,雨摆轻条湿面春。别有出墙高数尺,不知摇动是何人。/暖梳簪朵事登楼,因挂垂杨立地愁。牵断绿丝攀不得,半空悬着玉搔头。/西园高树后庭根,处处寻芳有折痕。终忆旧游桃叶舍,一株斜映竹篱门。/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一)
 
  洛阳民间有的节目,是从宫中传出来的。据元稹《连昌宫词》自注:玄宗夜里在洛阳上阳宫观听新创制的曲子,到元宵节,洛阳解除宵禁,任随人们畅游观灯,玄宗也夹杂在游人中游玩。他忽然听到有人在酒楼上用笛子吹奏头天夜里上阳宫刚刚排练的新曲子,不禁惊诧万分。第二天,这位笛手被访查、拘捕,审问中,他说:“其夕窃于天津桥玩月,闻宫中度曲,遂于桥柱上插谱记之。臣即长安少年善笛者李谟也。”玄宗于是“异而遣之”。(《全唐诗》卷四百一十九)
 
  关于中原的散乐表演,文献也有零星的记载。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的序言,自称大历二年在夔府(重庆市奉节县)别驾元持的宅第中看到河南临颍县女子李十二娘舞剑,技艺高超,问起来,原来她是公孙大娘的弟子;开元初期杜甫还是一个小孩子,在河南郾城县观看“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浑脱一说是译音,即囊袋,是舞曲名,由泼寒胡戏演变而成舞蹈;一说是唐太宗内兄长孙无忌的毡帽,人多仿制,舞蹈时戴在头上,称为浑脱舞。武则天末年,有人把剑器舞和浑脱舞合而为一,叫做剑器浑脱。诗中描绘公孙大娘当时在郾城表演舞剑,“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电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二)而开元年间将军裴旻在洛阳天宫寺骑马舞剑,又是一番功夫:“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李冗:《独异志》卷中,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册)
 
  洛阳的乐舞,一部分是胡汉乐舞混合的产物,这是由于唐代各民族、各国家空前规模的交流所致。备受唐朝宠信的胡族血统将领安禄山发动了叛乱,导致中原板荡,生民涂炭,人们便从移风易俗方面总结经验,认为这场灾难的出现,是由于胡族文化传入内地的缘故,因而需要强化夷夏之防。石国(今吉尔吉斯斯坦塔什干地区)的胡腾舞、柘枝舞,康国的胡旋舞等,传入中国,风靡一时。李端《胡腾儿》诗说:“胡腾身是凉州(甘肃武威市)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搅袖为君舞。安西(今新疆吐鲁番)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全唐诗》卷二百八十四)王建《凉州行》诗说:“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全唐诗》卷二百九十八)元稹《法曲》诗说:“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长安、洛阳两京地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全唐诗》卷四百一十九)这样解释安史之乱的起因,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因而对中外音乐舞蹈的交流借鉴所持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
 
  中原的音乐,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武则天时期,洛阳一位僧人的房间中,每到子夜时分,石磬无人敲击,自然发出声音。僧人以为房间里来了怪物,请术士施展种种法术,始终不能止住石磬自然发声,竟然吓得害病。太乐令曹绍夔来探望僧人病情,不一会儿,寺中敲钟开饭,“磬复作声”,他恍然大悟,许诺给僧人根治疾病。僧人第二天以丰盛的饭菜招待他,他用完餐,拿出工具,将磬身磋磨几处,磬再也不会自动发声。僧人一个劲地追问原因,他说:“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应此。”僧人非常高兴,“其疾便愈”。(刘餗:《隋唐嘉话》卷下,中华书局,1979)许州一位60多岁的僧人,20多年间,天天一睡着便“喉声如鼓簧,若成韵节”,醒来后自己并不知道。当地伶人等他睡着发声,就记下曲谱,“按之丝竹,皆合古奏”。(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三,中华书局,1981)
 
  总之,隋唐时期中原的音乐舞蹈散乐等活动,内容丰富,技艺高超,是当时全国音乐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原载《史学月刊》200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