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动态资讯

河洛人文讲堂第五讲:洛阳地区曹魏墓葬相关问题探讨

   2019年4月25日下午,河洛人文讲堂第五讲在历史文化学院A4楼102教室隆重开讲,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咸秋副研究馆员应邀为大家做了“洛阳地区曹魏墓葬相关问题探讨”主题讲座。讲座由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副主任毛阳光教授主持,历史文化学院相关专业学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王咸秋博士首先指出,曹魏王朝存在的时间较短,考古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墓葬数量也较少,受考古资料的局限,曹魏时期的墓葬制度一直认识的不够清楚,曹魏墓制往往被认为是“汉制”和“晋制”的过渡形态。随着近年来新的曹魏墓葬考古资料的发表,洛阳地区的曹魏墓得以深入探讨。
  王咸秋博士介绍,目前洛阳地区的曹魏墓共有7座,包括正始八年墓、曹休墓、西朱村曹魏墓等。正始八年墓中出土了含有“正始八年”铭文的铁帐构和精美的白玉杯,现藏于洛阳博物馆。曹休墓中所用的墓砖可分为条形和楔形两种。其中,在楔形砖上发现朱书“左”、“右”、“第一”、“第二”、“第三”以及“急”、“就”、“奇”等文字。王咸秋博士阐明,这些文字就像横纵坐标一样,为了使其严丝合缝。“急”、“就”、“奇”等文字源自《急就篇》。《急就篇》源于西汉,是用于孩童启蒙的学习教材,具有普遍性,便于工匠在施工中应用。曹休墓中还出土了神人抱鱼鎏金铜带钩,王咸秋博士推测其应该为四凶之一的驩兜。西朱村曹魏墓中令人瞩目的200多块石牌为记录随葬品的清单,清单上有丝织类、衣寝类、陈设类、梳妆类、食物类、礼制类等,其中食物类有大豆、小麦、粳米等。
 
  关于洛阳地区曹魏墓的总体特征,王咸秋博士指出了两点,一是“薄葬”,二是在墓葬形制和建筑方式方面,曹魏时期墓葬部分继承了东汉晚期墓葬的形制,又有所变化。总而言之,洛阳地区的曹魏时期墓葬无论从地表标识的消失到墓葬结构的简化再到随葬明器的减少,无不体现了“薄葬”的特征。它在墓葬制度由“汉制”发展到“晋制”的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关于曹魏“薄葬”制度形成的原因,既有国力削弱等现实社会背景的推动,也有对死亡观念意识的变化,同时也与曹操、曹丕等个人的胸怀和修养有关,曹操的《终令》和曹丕的《终制》,其出发点本是对个人身后事的安排,由上而下影响了整个贵族阶层,最终由秦汉时期的“厚葬”走向魏晋时期的“薄葬”,这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的重要转折点。
 
  最后,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不少老师和学生踊跃提问,王咸秋博士耐心解答了大家的问题。而后,张鸿亮老师总结时为大家阐明了“考古学是什么”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进行全方位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