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器物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河洛器物

洛阳出土的古代青铜鼎

毛阳光    王建华

 
  河洛地区作为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一时期辉煌的青铜文化也是河洛文化发展历程中瑰丽的奇葩。这其中,青铜鼎是反映河洛地区青铜文化成就的代表器物。
 
  青铜鼎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的重要类型,他的使用历史非常悠久。是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虽然其基本形制与陶鼎无异,都是三足、双耳、垂腹。但是青铜鼎的形制繁多,纹饰更为复杂。在形制上有圆鼎、鬲鼎、方鼎。鼎足也从单一的柱形足发展为柱形足、扁形足、蹄形足。而纹饰也更加精美多样,主要为动物纹和龙纹演变成的各种纹饰图案,也有云雷纹和各种各样的几何纹。
 
  就鼎的功能而言,是烹煮食物并盛放食物的器具。但他烹煮或盛放的不是一般食物,而是用于祭祀和宴享的鱼肉之类的食品。鼎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礼器,特别是两周时期,他是王权和地位的象征,“明尊卑,别上下”,是象征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无上权力的标志。奴隶主贵族地位愈高,用鼎的数量也就愈多,它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列鼎制度。所谓列鼎制度是指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不同等级的鼎所盛食物是有严格区别的。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九鼎中第一鼎盛牛,称为太牢,以下为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七鼎也称大牢,所盛食物比九鼎减少鲜鱼、鲜腊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盛物为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盛豕、鱼、腊,士也用一鼎,盛豕。这种制度西周很严格,东周亦然。到了战国晚期,由于社会的激剧变革,王权衰落,礼崩乐坏,列鼎制度也就随之瓦解。青铜鼎自夏代出现以后,盛行于商、西周和东周,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当然,西汉和魏晋时期的青铜鼎已不具备礼器的功能。
 
  而河洛地区可以说是青铜鼎最早的故乡,传说五帝之一的黄帝就曾在这里铸鼎,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汲湖水,铸鼎于荆山之下。”今天在灵宝的阳平镇,还有黄帝铸鼎原的遗迹。夏商周三代,洛阳作为夏、商、东周时期的都城,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夕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传说大禹就在这里铸成九鼎,《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而夏禹的都城就在登封的告成镇。目前虽然还没有发现九鼎,然而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青铜鼎就出现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这里是太康或夏桀时期的都城。1987年在这里出土了一件夏代方格纹铜鼎,敛口,平底,有三个四棱锥状足,沿上有两个环状小耳,鼎腹上有不很规则的阳线方格纹。此青铜鼎虽然铸造比较粗糙,但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而且是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铜鼎。二里头遗址在考古发现中出土了多件青铜器,如爵等,但铜鼎以往还没有。这是目前唯一一件夏代青铜鼎,堪称国之瑰宝。
 
  洛阳出土的商代铜鼎也有多件,最著名的是“子申父己”鼎,敞口折平沿,浅腹,立耳,圜底,下有三个鸟形扁足。鼎身装饰着精美的三组花纹,其中上下为斜角雷纹,中间为蝉纹兽面纹鼎。器底内铸铭文“子申父己”四字。造型和纹饰都很精美。此种形状的鼎全国也不多见,洛阳也仅有2件。
 
  周代,洛阳是西周的陪都,控制东方的军事重镇,又是东周的都城。这一时期许多重要历史人物都活动在河洛地区,死后有不少人葬在洛阳。如北窑西周贵族墓地就是一例。在这个墓地发现的数百座墓葬中,既有王室成员,如召公奭的儿子太保(此字左边为山乂巾,右边上下两“川”字),卫国国君及康王重臣白懋父,文王之子的封国国君毛伯和丰伯等等。又有各种级别的官吏,如统领成周王室宿卫军的将领;主管西周王室宗教礼乐职务的宗人;掌书之官史口事等等。
 
  就在这里出土了著名的西周早期兽面纹方鼎,鼎为长方形,折平沿,方唇,立耳,四柱形足。器身四面饰以云雷纹衬地的饕餮纹,鼎身四周均装饰突目兽面纹,兽面双目圆突,牛角形粗眉,形象生动。整个造型质朴精致,为西周时期典型的青铜器,这种形状的鼎,洛阳仅此1件。
 
  这里还出土了西周中期的史口事鼎,该鼎圆形,折沿方唇,垂腹,圜底,蹄形足,内壁铸“史口事作旅鼎”五字。这是掌书之官史口事的随葬品,商周时期的史官多以史为姓。
 
  洛阳出土东周时期的青铜鼎数量也非常多,其中洛阳市中州路北东周墓出土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铜鼎,该鼎圆形,上有盖。盖顶是圆弧状隆起,上有六蛇衔环形钮;直耳,浑圆鼓腹,圜底,蹄形足。鼎腹中部有一周突棱,将鼎壁纹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一周宽约6厘米的交龙纹带:纹带上部等距离饰有9条头向左右的龙首图案,纹带下部等距离饰有9条头向右方的龙首图案,两种龙首造型相同,九条龙躯相互纠缠,遍体饰云雷纹。下半部分为一周宽约1。5厘米兽首纹带;主体纹饰为变形牛头纹,间饰云雷纹。盖顶钮部有6蛇,躯体似柱,蛇首呈扁三角形,嘴衔圆环。胎体厚重,通高29。9厘米,口径23。2厘米。此件铜鼎相当精美,特别是鼎盖上的六蛇衔环钮在中原地区较为少见,而在安徽寿县蔡侯墓中发现类似遗物。而该鼎以密布的小圆点为底,其中再以浅浮雕形式蟠爬纹,有南方青铜文化特征。由此可见,南方青铜文化对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间的洛阳青铜文化有过一定的影响。
 
  1966年在洛阳玻璃厂东周墓出土的哀成叔鼎,立耳,浅圆腹,瘦高蹄足。值得一提的是:该鼎腹内铸有8行54字的铭文,记载了哀成叔出生于郑地,后来到洛阳侍奉康公的事迹。这样的长篇铭文在春秋战国时期极为少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当然,河洛地区的青铜器除了鼎以外,还有斝、鬲、甗、簋、簠、俎、鍪、盨、敦、豆、盂、盆、匕等器物,这些器类,在洛阳也多有出土。有机会笔者也会将洛阳其他类型和性质的青铜器介绍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