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考古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河洛考古

唐狄兼谟墓志研究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洛阳邙山出土了唐代官吏狄兼谟墓志,详述其生平行事,可以证补正史。墓志出土地及所记葬地说明其曾叔祖梁国公狄仁杰的墓域在今孟津县翟泉村北,纠正了在洛阳白马寺之误。而今白马寺山门外的“梁国公墓”是武周时期的“梁国公”、白马寺住持薛怀义之墓。
[关键词] 狄兼谟 狄仁杰 墓志 唐


20世纪90年代,洛阳市孟津县平乐乡上屯村出土了唐代翰林学士令狐撰文的狄兼谟墓志,他是一代名相狄仁杰的从曾孙,为官亦以忠鲠名,颇具家风。墓志青石质,边长94、厚18厘米,楷书43行,满行45字,虽表面局部风化,残泐约200字,仍存1400余字。两《唐书》狄兼谟传十分简短,墓志详记其生平行事,且颇得旁证。此厘定志文,初作研究。

一 墓志厘定与标点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判东都尚书省事兼御史大夫囗东都留守东都畿汝州都防御史上柱国汝南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赠司空囗囗狄公墓志铭并序
翰林学士太中大夫囗囗囗舍人上柱国彭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令狐撰
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嗣立之第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二建丑月之五日,天水狄公薨于洛师履道里之私第,享年七十三。上震悼,囗囗囗囗册上公囗于徽数。公讳兼谟,字汝谐,其先周之后也。成王少子孝伯,封于狄城,因而命氏焉。秦并天下,囗囗陇西,为秦州之强家大姓。至后秦建国天水,狄伯支为佐命之臣,晋史称曰名将子孙,今为天水人。曾叔囗囗囗囗辅梁,文惠公仁杰,天锡大忠,独遏鸣牝,续皇纲于既绝,复明辟于已废,振耀今古,联辉囗书。余烈囗囗囗生公焉,曾祖仁续,皇潞州长子县令。祖光友,州长史,赠怀州刺史。显考囗迈,累增至左仆射。公生有奇状,及长,姿度异魁伟,动有老成之风,读书观其大略,为文勇囗囗义,虽环堵囗室,常然自得。李宰相程,司取士柄,选公于众,擢登上第。既而言曰:“某拔狄某,囗囗囗朝廷择他曰,名卿贤侯耳,非止一区区科第也。”繇是为京师闻人。郑相国余庆,作藩歧陇,将行躬聘,囗囗囗囗。是时,蔡人叛命,诏征囗师。郑公以治兵之事委公,公乃赋车籍马,叠发伍符,精甲数千,一夕齐盈。囗囗囗囗,机用有余。郑公曰:“全致也。”后又从孟尚书于襄阳。宪皇在宥,厉精理道,时先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名进闻荐,请征为左拾遗,由一命之秩,升五谏之列。仍自草制,美粲国章。公居其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时人荣之。

天子以河朔大兵之后,凶荒赤地,召公与语,临遣,振无轺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活方众。天旨皇泽,浃人肌骨。还报,以右补阙酬焉。改侍御史,属岁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宰以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授奉天令。公不簿一同,理有异等。往守蕲春,报政居最,入为司囗囗囗囗囗囗,复刺南阳。南阳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公靡所畏避,赋政无颇,编人戴公,权臣沮意。乃除国子司业,分司东都。公不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乃改太常少卿。又出为苏、郑二郡守,其理二邦,如蕲、邓之美。囗益明囗囗囗囗征为囗囗囗囗囗囗外囗囗其官。

文宗皇帝以纲宪为朝政之急,授公御史中丞。郡国承风,上下整囗,囗加囗囗囗囗。公乃详定刑书,适其轻重,舞文巧诋之吏,无以措手。文宗躬览可赏,颁行中外。闻囗囗囗太子,得罪于文宗,将移天性,百辟恫恐,相臣进谏,盛怒难回。公独及沾沥,恳曰:“太子生于深宫,囗渐师训。陛下不使早闻义方,是君父之失教。今天下之本也,本不可摇,特宜宽宥,俾之诲过。不囗陛下异日有望思之恨。”婴鳞犯颜者数四,虽竞不纳,然而时议,以公有梁公之囗囗囗囗。上意囗属,改兵部侍郎。无何,太原缺帅,宜得才望硕重者镇之,囗囗囗膺是选。诏命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以专征。威怀兼施,北方大化,长城灵蔡,邦国倚注。又加兵部尚书,囗囗劳能征。复为兵部侍郎。
武宗钟爱益王,求正人以训导,以公兼益王傅,仍权总选部事。衡镜乎囗,清浊式序,乃囗左丞,囗囗台囗。上以天平连潦,囗殚为河,思用才臣,往救昏溺。于是授公检校吏部尚书,统郓曹濮之囗。公囗囗囗囗,昭苏囗封。诏加银青光禄大夫,则汉之增秩之典也。朝廷方将大用,褒诏急征,时权忌正行过囗囗,除秘书囗监,分司囗邑,达远旷放,不汩于中。拜东都留守,又改太子少保。上以公元勋之后,旧老清白,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公有遗荣之志,俾谐素尚,命加检校右仆射,再处守于东周。一旦移书,囗疾俄至,囗囗启囗囗于囗囗囗囗囗囗。君子曰,其全人欤。惟公修祖德,服忠教,直方博大,外劲内和。立朝书囗囗之道,抚俗布恺悌之化。便蕃崇显,彰焯问望,经济之略,华皓不衰,穷达一致,存殁光大如公者,盖鲜矣。《中庸》云:大德者,必得其名位禄寿四者,公皆得焉。呜呼!所宜至而不至者,台衮而已,生灵之恨耶囗。

夫人扶风郡夫人,京兆韦氏。自鼓琴瑟,至服翟,垂三十年。妇德母仪,士林师法。有子二人,长曰咸中,福建囗囗囗囗,试太常寺协律,孝友克家,文学润己,有致远之资焉。次曰祯前,领军骑曹,幼而婴疾,天与至性。粤以明年五月囗囗囗,奉公之裳帷,葬于河南府洛阳县金庸乡双洛村,梁公之茔。先期协律,以世囗囗囗,囗文内署,不谓空簿见托,志于窀穸,因采公门吏窦监察宣孟之状,得其遗懿,系为铭曰:
龟龙麟凤,四者之瑞;表休征,靡益于事。孰若贤,持钟间气;生为(去声)盛时,奋囗囗囗。囗囗囗路,宣力骋志;切政经,囗容规刺。掖垣风动,强御无避;所囗有成,弥彰全器。入为公卿,道冠明廷;出为侯囗,囗囗华貊。先祖是似,德声赫赫;不跻鼎铉,负我未画。于万祀年,名光竹帛;九原一,三秦遂隔。嵩高伊洛,囗永安宅。

故吏从重表侄前东都畿汝州都防御推官将仕郎试太常寺协律郎裴翻书。

二 家世及其它

关于狄氏来源,墓志所记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1](卷14下)同,而后者详明。其家族世系,撰志者率先推出志主之曾叔祖“文惠公仁杰”,此公两《唐书》有传,善举贤,以强谏著称。官同平章事。武则天欲立武三思为太子,固谏不可。恳阻武后立侄而确保李氏帝位,即墓志所谓“天锡大忠,独遏鸣牝,续皇纲于既绝,复明辟于已废”。圣历三年九月病卒,则天为之举哀,“谥曰文惠”[2],睿宗朝追封“梁国公”。狄兼谟性怀先人之遗风,故令狐志墓时如此安排。

次第,墓志叙狄兼谟之三代先人:曾祖仁续,祖光友,父囗迈。新表记仁杰及其弟共5人,独无兼谟之曾祖即仁杰之兄仁续及其子嗣,可见欧阳修等撰表时,狄氏谱牒已不完整。仁杰有三子:光嗣、光远、光昭,与兼谟祖光友为堂兄弟,而《旧唐书・狄兼谟传》叙其“祖郊、父迈”,则祖名可据志而改也。其父之名因志文残泐而缺失一字。兼谟之二子亦不见于文献。此据墓志列其世系:仁续―光友―囗迈―兼谟―咸中、祯前。

狄兼谟之属员“窦监察宣孟”,曾任“长沙令”[1]。裴翻所书墓志,楷书恭正端严。翻字云章,会昌三年进士[3](卷22),有诗一首传世[4](卷552)。

三 宪宗朝科举入仕,发兵征蔡

两《唐书・狄兼谟传》篇幅精短,详略互补。而墓志记其生平详尽,故主要史事,参稽他籍,可得铺叙。墓志记宰相李程擢拔狄兼谟,此公两《唐书》有传,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权知礼部贡举”[2](卷167),则旧书本传记狄氏“登进士第”者在是年。
志云:“郑相国余庆,作藩歧陇,……是时,蔡人叛命,诏征囗师。”狄兼谟奉命治兵与战,得其嘉奖。郑余庆,两《唐书》有传,德宗、宪宗朝两任宰相。元和十三年秋七月“庚戌,以左仆射郑余庆为凤翔陇右节度使”[2](卷15),至十四年九月而罢,即“作藩歧陇”。而“蔡人叛命”,则是宪宗元和十二年平定淮西藩镇叛乱的最后战役。从时间上看,郑相国作藩歧陇时蔡州战事已息。其于元和九年三月起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2] (卷15),出宰地方4年。至元和十三年三月“为左仆射”[2](卷15),则狄兼谟参与朝廷征讨叛蔡,于此间之元和十二年,墓志错记郑余庆当时之职衔。
志云:狄兼谟“后又从孟尚书于襄阳。”此尚书即孟简,两《唐书》有传,元和十三年“出为襄州刺史”[2](卷163)。另据《旧唐书・宪宗纪》知,元和十三年五月“丙午,以户部侍郎孟简检校工部尚书、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是节度使“治襄州”[2](卷38),襄阳为治所。由年代看,亦可证墓志所记郑余庆职衔之误。

四 宪皇之末,得任朝官

墓志续记令狐之父令狐楚举荐狄兼谟为左拾遗,这段信史,熟习于文献,如新书本传、《资治通鉴》卷241等。而以《旧唐书・武儒衡传》所记详明:“有狄兼谟者,梁公仁杰之后,时为襄阳从事。楚乃自草制词,召狄兼谟为拾遗。”[2](卷158)制见《全唐文》卷539[5],时在元和十四年。左拾遗二员,天授二年加置三员,通前五员,即墓志所谓“五谏”,以其职“掌供奉讽谏”[2](卷43)也。因河朔久不安宁,在职期间曾出使河北,长庆元年(821)三月“辛亥,命给事中韦弘庆充幽州宣慰使,左拾遗狄兼谟副之”[2](卷16)。

五 穆、敬在位,常刺地方

墓志所谓“河朔大兵”,说的是穆宗长庆元年秋,河北道南部地区大规模的军事叛乱[2](卷170)。时河朔藩镇乱兵四起,战场遍布,军役难息。十二月,穆宗无奈而姑息之,并于次年二月诏雪王廷凑。[2](卷16)。由于墓志残泐,不知兵乱后,狄兼谟所刺为河朔之何州,因救民于凶荒,政绩显著,还京授右补阙,改侍御史。又宰以州郡,惜亦残缺,然而由下文知,此残文为南阳郡。
志云:“往守蕲春,报政居最,入为司囗囗囗囗囗囗,……乃改太常少卿。”朝廷外放狄兼谟为蕲春守,是呼以旧名。《授柏耆兵部郎中等制》云:“敕……征事郎、使持节蕲州诸军事、守蕲州刺史、骁骑尉、赐绯鱼袋狄兼谟,旧德在人,文风擅价,兴起宪署,劳徕疲。……兼谟可守尚书司门郎中,散官、勋、赐如故。”[5](卷693)此制既可知狄氏阶段性之经历,又可补墓志残泐之文为“入为司门郎中”。此后,狄氏再宰邓州,即南阳郡。任后“乃除国子司业,分司东都。”国子司业为清望官,国子监属员[2](卷44)。分司是分务东司之简称,东司是设于东都洛阳的官署总称。分司指中央官员在东都任职者,洛阳出土唐志时见之。如大中十一年葬于洛阳的卢约生前任“太子司议郎,分司东都”[7]之职;咸通十四年葬于洛阳的孙简曾任“检校司空兼太子少师,分司东洛”[8]之职;同年葬洛的张紫虚墓志,由“分司东都崔膺撰并书”[9](14册)。亦习见于文献。其于洛阳为闲官,返西京任太常少卿。

墓志续记其出为苏、郑二郡守。《册府元龟》卷675云:“狄兼谟为郑州刺史,属岁荒,百姓阻饥,以常平义仓粟二万二百石逐便赈给,讫事上闻。”[6]义急救死而先行后奏,可见狄兼谟直性与爱民。而新书本传浓缩其履历云:“历刑部郎中、蕲邓郑三州刺史。岁旱饥,发粟赈济,民人不流徙。改苏州,以治最,擢给事中。”因墓志残泐,依此则志文记其两刺南阳之间或任刑部郎中。狄氏任职给事中期间有一段故事。文宗开成元年(836)十一月,“有司以左藏积弊日久,请行检勘,且言官典罪在赦前者,请宥之,上许之。既而果得缯帛妄称渍污者,敕赦之。给事中狄兼谟封还敕书曰:‘官典犯赃,理不可赦!’上谕之曰:‘有司请检之初,联既许之矣。与其失信,宁失罪人。卿能奉职,朕甚嘉之。’”[10](卷245)由于他在执行国家法律方面有个人明确的见解而受到重视,因此便有了下述的官职。

六 文宗朝任职御史中丞,担纲勘定刑律

墓志云:“文宗皇帝以纲宪为朝政之急,授公御史中丞。”是职位高权重,开成元年“十二月庚子,御史中丞狄兼谟谢官,帝曰:‘御史中丞,朝廷纪纲,一台理则朝廷理,朝廷理则天下理。无旷厥职。’兼谟奏曰:‘凡天下有碍法不得中道事,臣尽得以弹奏。’帝曰:‘大抵以顾望畏忌为心者,自失职业。卿等梁公之后,将嗣家声,不可不留意。’”[6](卷158)是君臣之对,两《唐书》亦有记。时狄氏年届60,诚不负文宗期望,忠于职守,施展抱负,对重新整理刊定国家刑律,起关健作用。
墓志记狄氏详定刑书,文宗亲览,颁行中外。事关国家大法,《唐会要》详记开成元年三月刑部侍郎狄兼谟关于国家需重新刊定刑律的奏议,同时提出具体做法:“伏请但集萧嵩所删定建中以来制敕,分朋比类,删去前后矛盾,及理例重错者,条流编次,具卷数闻奏行用。所删去者,伏请不焚,官同封印,付库收贮。仍慎择法官,法署省等所断刑狱,有不当者,官吏重加贬黜。所冀人知自效,吏不敢欺,上副陛下哀矜钦恤之意。”[11](卷39)朝廷采纳了奏议,并由其执笔,制定新的刑律:“文宗命尚书省郎官各删本司敕,而丞与侍郎覆视,中书门下参其可否而奏之,为《大和格后敕》。开成三年,刑部侍郎狄兼谟采开元二十六年以后至于开成制敕,删其繁者,为《开成详定格》。”[1](卷56)《新唐书・艺文志》亦著录之[1](卷58)。
狄兼谟既能勘定刑律,方便使用,更能恪行刑律,执法如山。江西观察使吴士矩“飨宴侈纵,一日费凡十数万”,文宗给予降职处分。狄氏请上依法,文宗予以革职流放[1](卷159)。其所撰《请覆勘吴士矩罪状奏》等见《全唐文》[5](卷725)。朝廷惩处公款吃喝,挥霍军费的贪官,也堵煞了效仿之风。《唐会要》还记载了开成二年,狄氏处三名赃官以死刑的故事。他说,“臣是法官,只知有法”[11](卷40),使朝廷大为叹赏。

七 逆鳞直谏,力保太子

接着,墓志以较多的笔墨叙述了狄兼谟斗胆逆鳞,犯颜直谏文宗废黜太子的大事。庄恪太子李永于大和六年(832)十月立为皇太子。后生母失宠,俱受杨贤妃谮害。太子暴薨,文宗悔之已晚[2](卷175)。文宗厌听狄兼谟的诤谏,而改任其为兵部侍郎。
墓志云:“无何,太原缺帅,宜得才望硕重者镇之,囗囗囗膺是选。诏命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以专征。……又加兵部尚书,囗囗劳能征。复为兵部侍郎。”旧《唐书》本传亦云:“兼谟寻转兵部侍郎。明年,检校工部尚书、太原尹,充河东节度使。”志、传所记合契。太原为朝廷北都,高祖李渊举义旗之地,地位显要。

八 武宗朝辅导益王,天平救溺

墓志记武宗封皇子岘为益王,以狄兼谟兼益王傅,时在会昌二年(842)八月[2](卷18上)。新书本传有记。李德裕撰有《授狄兼谟兼益王傅郑柬之兼益王府长史制》[5](卷698)。此外,狄兼谟还“权总选部事”,即暂时代理吏部尚书。他用人能够权衡高下,辨察优劣。墓志所谓“清浊式序”即“职事官资,则清浊区分,以次补授”[2](卷42),量材录用。未久又迁左丞。新书本传亦云:“历兵部侍郎、河东节度使。还为尚书左丞。”
墓志续记云,因天平连潦,朝廷使其往救昏溺。天平即天平军[2](卷38),地处今河南、山东之黄河下游沿线,该地区屡历河患。因连降霪雨,平地为河,武宗信任狄兼谟之才干,于是授以郓曹濮等州观察等使,前往救之,百姓重获昭苏。墓志所谓“汉之增秩之典”者,盖武宗以兼谟理治地方有术,政绩昭著,仿汉代皇帝命官之法,“政优则增秩赐金”[2](卷185上),以旌其能。

九 闲官东都,洁身全节

墓志记朝廷拜狄氏为东都留守,又职太子少保,检校尚书右仆射,分司洛邑为闲官,远离了天子脚下朋僚之间的党派争斗。
白居易致仕后闲居洛阳,年74时与友人宴集,名《七老会》,各赋诗章,流誉于今。狄兼谟与之为朝廷元老,且同居履道坊,与会方便。白氏《七老会诗》云:“会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于白家履道宅同宴。宴罢赋诗。时秘书监狄兼谟、河南尹卢真,以年未七十,虽与会而不及列。”[12](卷37)《新唐书》则记白居易“尝与胡杲、吉、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卢贞燕集,皆高年不事者,人慕之,绘为《九老图》”[1](卷119),与白氏《九老图诗》[12](外集卷上)所记人物不符。
朝廷授予年老的狄兼谟“检校右仆射”,为生平最为显赫之官职,秩从二品。而未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不能为宰相。这使令狐赞美狄氏,“《中庸》云:大德者,必得其名位禄寿四者,公皆得焉”[13](《礼记正义》卷52)的同时,发出“呜呼!所宜至而不至者,台衮而已,生灵之恨耶囗”的感慨。台衮,三公宰辅之位,为狄兼谟未能位极人臣而抱憾。

一○ 宣宗朝病卒年之推断

墓志开首云:“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嗣立之第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二建丑月之五日。”是帝乃宣宗李忱,《旧唐书・宣宗本纪》云:大中“二年春正月壬戌,宰臣率文武百僚上徽号曰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御宣政殿受册讫,宣德音。”[2](卷18下)“建丑月”,夏历十二月,可补此句“二”前为“十”。惜纪年已泐,然而,志主之卒葬年,可据墓志之有关内容予以推定。由宣宗徽号知,志主卒于大中二年正月以后。撰志者令狐的职官也是重要依据,是君正史有传,墓志自书之职官,多为大中二年、三年所任,则可定狄兼谟卒于三年十二月,葬于次年五月,即墓志撰于大中四年五月之前。前引太子少师孙简墓志,亦为令狐之长篇大作。二志均撰于大中年间,写作手法相同,乃个人之文风使然。
狄兼谟卒于大中三年(849),年73,则会昌五年于履道坊白居易宅参与《七老会》时年方69,因未满70,不算耆老,故列席与会。

一一 邙山双碑凹墓碑与狄氏祖茔

在今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上屯村西1公里、翟泉村北1.5公里的邙山之阳,高矗着两通石碑。该地归翟泉所有,村民称此地为“双碑凹”。两通碑面朝南,东西并列相距4米,东碑高3.5、宽1.18、厚0.3米,碑额字漫漶已久,碑身满布自然风化裂缝,仅顶部残存楷书数十字,故以著录文字为主的传统金石学书籍未载此碑。西碑原保存较好,自首至座上面高3.65、宽1.18、厚0.37米,覆斗形座高0.7、宽1.5、厚1.0米。碑首篆额3行,行4字:“大唐故邛州刺史狄府君之碑”,此碑楷书31行,满行61字。碑上半部有字,下半部约1/3之碑面因风化剥蚀而失字,为土覆草掩的底部尚存约百余字。此碑即宋[14](卷四)元[15](卷下)以降频见于著录的《狄知逊碑》。清代学者钱大昕、武亿(字虚谷)等撰跋,王昶《金石萃编》[16](卷69)录其残文考其人事。北京图书馆所藏清代拓本已著录[17](17册),较易检寻,1984年,洛阳学者苏健等考察施拓,刊布资料,研究碑文[18],将东碑定为狄仁杰同族曾孙狄兼谟碑,尚待研究。按葬俗,兼谟为知逊之曾玄孙辈,二碑不能左右并列。
双碑之首皆饰六龙盘绕,雕工精湛,气势雄浑。尤以《狄知逊碑》碑首保存完好,为文物走私团伙觊觎已久。20世纪90年代,不肖之徒以卡车尾撞之未倒,改用炸药爆碎碑身,盗走碑首。中、港警方联手破案,1998年,《狄知逊碑》碑首等由香港返豫,归洛阳古代艺术馆保存。此碑首高1.28、宽1.25、厚0.34米,右边局部碎裂,篆书清晰。

志云狄兼谟“葬于河南府洛阳县金庸乡双洛村,梁公之茔。”村民说墓志是上屯村西田间出土的。由此可知狄仁杰墓亦葬于此,则双碑凹是狄氏大家族的兆域。

唐代金庸乡因汉魏洛阳故城西北角的“金庸城”而得名,据民国时期出土的唐代单信、陈秀、崔光嗣、张滂墓志可粗知金庸乡之范围[19],而由狄兼谟志知今双碑凹左近亦是唐代“双洛村”的地域。
清代学者、偃师人武亿曾亲赴双碑凹考察,手拓狄知逊碑,考其事迹。彼谓:“往时,洛阳令王君宇尝为溧阳狄氏访其先墓,得梁公碑于草间。遂竖置白马寺东偏,因封树焉。不知狄氏先墓固在平乐北山上,俗名‘双碑凹’者,以此也。”[20]且将此看法告之金石学者黄易。黄氏云:“望双碑凹,一是魏王基碑,一是唐狄府君碑。府君,梁公父也。虚谷云,昔狄氏后贤,访问祖墓,得洛城道旁一石,题曰‘唐忠臣狄梁公墓’,遂以墓穴在是,封鬣表之,不知双碑凹为确也。”[21]武氏所云乃白马寺山门外东侧、齐云塔院西南处现存的小坟丘,相传宋代于此建有“狄梁公祠”。近年坟前建亭,亭中立碑二。元碑较小,高约1.5米,刻安抚使完颜纲等人诗作,颂扬狄仁杰。明碑较大,高2.5米,上刻“有唐忠臣狄梁公墓”,为万历二十一年(1693)重立。洛阳的考古工作者认为,这是唐代武周时期封为“梁国公”的白马寺住持薛怀义墓,他死于城内,“以辇车载尸送白马寺”[2](卷183)。宋代以来,有人误以“梁国公”薛怀义冢为“梁国公”狄仁杰墓。

狄兼谟生于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宪宗元和十二年登进士第时40岁,可谓大器晚成。后半生或处地方宰州刺郡,或在朝廷职掌政要,业绩显著。尤以勘定刑律,执法严肃,为世所法。身为狄梁公后人,刚正有祖风。令狐以隽雅流畅之文笔展示了这位六朝老臣忠于皇帝、报效国家之通达干练与赤诚鲠直。

参考文献:
[1](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五代)刘.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清)徐松撰.登科记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5](清)董诰等编.全唐文[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Z].北京:中华书局,1960.
[7]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8]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编.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9]洛阳古代艺术馆编.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0](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1](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2](唐)白居易.《白居易集》[Z].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宋)赵明诚.金石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15](元)纳新.河朔访古记[M].(清)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
[16](清)王昶.金石萃编[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据1921年扫叶山房本影印.
[17]北京图书馆金石组编.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18]苏健.唐邛州刺史狄君碑及狄仁杰墓考[J].中原文物,1991(2),90-93.
[19]赵振华、何汉儒.唐代洛阳乡里方位初探[A].洛阳出土墓志研究文集[C]. 北京:朝华出版社,2002.
[20](清)武亿.授堂金石跋[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1](清)黄易.嵩洛访碑日记[M].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Z].第1615册,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
原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