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考古

当前位置:首页 > 河洛文化研究 > 河洛考古

洛阳古称“天下之中”,地处伊洛平原的洛阳及其邻境地区,不仅有着发达的旧石器、新石器文化,更以其为夏、商、周三代都城之所在地而闻名于世。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所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的话,通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工作,已逐步一一得到证实。由河南洛阳师范学院组织、余扶危和张剑两位先生主编的《洛阳夏商周都城研究》文集,将各时期围绕三代都城及文化发表的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专著及文章汇集出版,不仅客观地记录了这一曲折的探索过程,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检索的方便,的确很有意义,是值得庆贺的。

夏朝是学术界公认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史载夏朝开国之君禹都于“阳城”,关于阳城的具体地望,历来有多种说法,但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登封告城王城发现河南龙山文化小城,在告城镇东北不远发现战国“阳城”,最近又在登封王城发现河南龙山文化大城以来,“禹都阳城”告城说在学术界已越来越占优势。而对新密市新砦遗址的重新发掘,河南龙山文化至新砦期二里头文化城址的发现,又成为《穆天子传》“启居皇台之丘”探讨的主要对象。如果说“禹都阳城”和“启居皇台之丘”究竟与何处考古遗址相对应,目前尚存在较多分岐,那么偃师二里头遗址经过四十多年的发掘、研究,其为桀都斟,在学术界恐怕已接近成为共识了。二里头遗址范围广大,发现有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青铜铸造作坊和青铜礼器、最早的王城宫城和经过周密设计的围绕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的宫殿建筑群,其时代又早于始建于商代早期的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论证其为夏代都城遗址是有充分根据的。

由汤革夏命建立的商朝,定都于亳,史无异说。但亳究在今何地,同样也是众说纷纭。上个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考古学界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郑州商城和二里头遗址。1983年偃师商城发现以后,二里头遗址为夏都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亳都的争论逐渐转移到是郑州商城还是偃师商城。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之后,专设“郑州商城的分期与年代测定”和“偃师商城的分期与年代测定”两个专题,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新的发掘和研究,接受商初存在“两京制”的观点,认为郑州商城和师商城的年代基本同时,“是商代最早的两处具有都邑规模的遗址”,郑州商城为汤所居之“”,师商城是汤灭夏后在下洛之阳所建之“宫邑”亦即“西”。师商城发现有多组宫殿建筑基址和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垣及城壕,王城内尚发现有苑囿性质的水池遗和祭祀遗,其与董仲舒《春秋繁三代改制质文》所云汤灭夏“建宫邑于下洛之阳”和班固《汉书・地理志》师县下自注“尸乡,殷汤所都”等记载恰相契合。和郑州商城一样,师商城也是商汤所建的一处都邑己为多数学者所认可。

继商而起的西周王朝,其首都虽仍设于武王始建的镐京即宗周,但为了控制广大的东方,一开始就考虑如何将政治中心东移的问题。武王灭商回师途中驻留洛阳,曾亲自考察当地的地理形胜,《逸周书・度邑解》和《史记・周本纪》所记“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雒(洛)、伊,无远天室”,正是武王当时进行实地考察的写照。经过此次考察,武王已决定在号称天下之中的洛阳营建东都,只是因为不久即生病去世,建东都的任务到成王时方才完成。铸于成王时的何尊,真实地记录了营建东都成周的过程。成周城位于今天洛阳的什么地方?经过考古工作者不懈地踏实研究,现已大体锁定在今洛阳老城一带的河两岸,在西至史家沟、东至塔湾、北至北窑、南至洛河北岸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的范围内,迄今已发现有西周早、中期贵族墓地、铸铜作坊和大型建筑基址、祭祀遗址等,塔湾附近尚发现有殷人墓地。根据文献记载并参考西周卫国、晋国都城考古成果,高等级贵族墓地一般都设在城北或城东的高爽之地,从洛阳北窑等地西周高等级贵族墓地所处方位推断,成周城应距之不远,当然这还需要考古工作者今后的继续努力予以证实。

公元前770年,受戎狄族的迫,周平王由镐京东迁洛邑,定居王城。王城与成周是一地还是两地,历来有不同认识。上世纪五十年代,汉河南县城和东周王城相继被发现,东周王城位于涧河和洛河交汇地带,其下面及邻近亦未发现西周城墙,因此,王城与成周并非一地,西周时期的洛邑除了成周是否还有一处干

城也就成了未解之谜。东周王城内经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有烧陶窑址、居民点和成片的大型夯土基址。在城内和城外东面,发现有多处贵族墓地,而位于今洛阳人民广场一带,带四个墓道大墓及六驾车马坑的发现更不能不使人怀疑,这有可能就是某位周王的陵墓和陪葬坑,因为考古发现商代只有国王一级才使用四个墓道,周代仅“天子架六”见于文献记载。根据史籍记载,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由王城迁居成周,周赧王时又复归王城,其间又曾分为东周、西周,但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去世,洛阳一直是东周王朝的首都。洛阳西周、东周都城考古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前面我们己经提到,根据几十年来的考古成果,西周成周、东周王城的方位已基本可以确定,但在汉魏故城下发现周代城的报导却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它的时代是西周还是东周,与文献记载能否对应?距此不远的金村大墓是否与之有关?自然会引起关注洛阳周代都城考古学者的兴趣。

都城作为当时全国的最高政治中心,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特定的考古学文化为依托。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分期、年代弄不清楚,依托于考古学文化的特殊聚落―都城遗址的年代和文化属性也难有定论,因而夏、商、周三代都城研究总是和夏、商、周三代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密不可分的。翻一翻文集的目录就会知道,不论是夏、商,拟或两周,除有关遗址的调查、发掘报告,大量的是关于遗址分期、年代和文化性质的讨论。因为大家都清楚,无论多么重要的遗址,即便是一座城址,假如年代不清楚,文化属性不清楚,也就谈不上是夏都、商都,还是周都,当然其为何王所都更无从谈起了。以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认识为例,当1959徐旭先生赴豫西调查“夏墟”发现该遗址时,是将其作为汤都西对待的。以后通过发掘,从地层上知道了二里头遗址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早于郑州二里期商文化,并先后将其分为三期或四期。对其文化性质也先曾先后提出过一、二期为夏文化,三、四期为早商文化;一期为夏文化,二至四期为早商文化;一至三期为夏文化,四期为早商文化和一、二、三、四期俱属夏文化等不同意见。只是到1983年偃师商城发现以后.将二者讲行比较研究.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俱属夏文化、偃师商城为西、二里头遗址是夏都的意见才逐步成为主流认识。只是到“夏商周断代工程”设立“早期夏文化研究”专题,通过对登封王城、禹县瓦店、新密新砦等遗址的重新发掘研究和对相关测年样品的系列14C年代测定,才逐渐认识到二里头文化只是史载“后羿代夏”、“少康中兴”以后夏代中晚期文化,以登封王城、禹县瓦店、新密新砦等遗址为代表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才是夏代早期文化,登封王城遗址发现的面积超过三十万平方米的河南龙山文化大城有可能真是史籍记载的“禹都阳城”的所在。其实,偃师商城为汤都西亳的确认也是以对其年代的确定为前提的。现在大家基本上都接受了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基本同时或略有先后的意见,但很长时间以来,不少学者是把郑州商城看作中商遗存的,如果接受了这种观点,以郑州商城为参照,偃师商城就早不到商代早期,既然偃师商城早不到商代早期,那么推定其为汤灭夏后所建的西亳不也就失去了依据?

考古学研究不是单纯的以物论物,参考有关的文献记载,对于原史和历史时期考古来说,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因为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本来就是来自文献,如果无视文献记载的重要信息,那么,夏都、商都、成周、王城也就无从说起。本文集收录的不少文章是侧重文献考证的,正是因为有这些学者细致而严谨的考证,才使得这些都城及其地望得以落实。但是从如何更好地运用文献记载进行考古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也必须指出,文献记载尽管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但因为多数文献并非当时的实录,而多系后人的记载,在历代流传过程中更难免传抄诡误,造成岐异。因此,利用文献必须先做可信性研究,弄清其来笼去脉,而且应与考古发现密切结合,以考古发现的实际为第一标准进行取舍。否则一味跟着“文献”跑,在文献记载有分岐的情况下,便无所适从,甚至作出错误的判断,这也是我们在回顾洛阳夏、商、周都城研究过程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文集即将付梓,我希望它的出版能得到学术界朋友们的欢迎,给三代都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新的推动,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