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我们

发展历程

  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发展历程

  洛汭古地,兆瑞呈祥。仰望星空,遥想千年,我们古老的先民,在黄河、洛水之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用古拙的耒耜,划破了亘古的沉寂,迎来了东方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先贤用勤劳与智慧,孕育出华夏文明之根,开启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自此以后,贤哲辈出,群星灿烂,周公于洛邑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礼乐传统;老子守藏室内的精研哲思,成为道家思想的渊源;孔子洛水泽畔的问礼,开启中华文化的新纪元;摄摩腾、竺法兰雍门外的梵唱,奠基了汉传佛教的释源祖庭。商周鸿基,魏晋风骨,大唐雅韵,赵宋文章,河洛大地成为中华文明演进的中心舞台,引领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铸就了一系列的辉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河洛文化更成为维系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全世界华夏儿女仰望的文化圣域和灵魂归宿,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源泉。

  河洛大地人文荟萃,物华天宝。洛阳师范学院就位于这片丰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热土之上,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安乐校区紧邻宋代著名理学家邵雍故居——安乐窝,洛水之滨,杨柳堆烟;南望龙门,泱泱万佛。伊滨新校区伫立于洛阳太学遗址西南,“以人为本,以文为魂,以水为韵”,一座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文化气息浓厚的现代大学校园初露端倪。洛阳师范学院秉承十三朝古都洛阳赋予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一直以赓续河洛文脉为己任,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彰显着河洛文化,将河洛文化的传承、弘扬作为学校最大的办学特色。长期以来一直走在河洛文化研究的前列,引领着河洛文化研究的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成为国内外河洛文化研究的重镇。

  探源发微

  早在1916年,洛阳师范学院的前身——河洛道师范学校就开启了河洛文化研究先河。改革开放以来,我校率先开展了对河洛文化全面系统的研究。1990年,郭绍林、赵启汉教授就撰写了河洛文化的系列文章。2002年,我校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汇聚研究队伍,凝练研究方向,统合学术资源,打造学科优势。在河洛古代历史、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传统体育等诸多领域探幽发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杨作龙教授的上古河洛文化研究深入探究河洛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影响;梁留科教授的区域经济与河洛文化研究推动着河洛文化的活化与转化,《五位一体——栾川县域旅游模式的构建》等项目为打造洛阳区域旅游开拓了新的范式和道路;张宝明教授的中原根文化研究则关注了河洛文化对华夏文明传承与创新区建设的意义;王建国教授的洛阳古代文学研究,揭示出河洛古代文学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赵振华教授、毛阳光教授的洛阳唐代墓志研究探微诀源,填补了唐代文献研究的空白;周明华教授、高松山教授的河洛体育文化研究向世人揭示了源远流长的河洛体育文化;马春莲教授对河洛地区民间音乐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整理,抢救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心研究人员在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洛阳考古集成》《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洛阳古代青铜器》《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洛阳流散唐代墓志汇编》《河洛大鼓传统大书选》等学术著作5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历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80篇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课题60余项,创作艺术作品400余件(部),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20余项。

  经世致用

  河洛文化的研究既要注重学理的探讨,还要立足现实,学以致用。河洛古代艺术、牡丹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实现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我校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郭爱和将河洛传统三彩制作技艺与现代美术技法相结合,开创了多种工艺表现手法融入三彩壁画的先河,创作的系列三彩作品《青铜文明》《丝绸之路》在国内外艺术大赛中多次获奖。大型壁画《国之中,城之源》获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金奖”,并成为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河南馆的主题壁画。三彩釉画作品《唐韵》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我校洛阳市重点实验室——河洛虚拟再现实验室,探索以新媒体手段实现洛阳太学、汉魏故城等重大历史遗迹、场景的虚拟再现,丰富了河洛文化的表现形式,推动了区域动漫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所制订的栾川老君山智慧旅游规划、重渡沟景区智慧旅游规划,积极推进河南智慧旅游城市建设,进一步增加河南旅游的文化元素,提升河南旅游的科技品位。充分发挥了高校的智库作用,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顾涛副教授提交的《洛阳民俗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研究》被省《资政参考》刊发,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

  我们还将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上的以文化人功用。通识教育课《河洛文化》入选河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河南美术史》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河洛大鼓成为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以南无拳为代表的河洛传统武术已走进课堂,汉隶魏碑成为河洛学子的书法经典摹本,唐诗宋词吟咏于校园的每个角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处处彰显着河洛文化的特色,华夏霓裳社团的成人礼演出,国学班的青年国学论坛,翔梧班的国学支教等活动,拉近了当代学子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新校区建设突出“以文为魂”,校园规划,道路命名,景观设计,其创意都彰显着河洛文化的神韵,新校区将会成为全国第一座建在学校里的文化主题园。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实现心灵的升华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推陈出新

  学校的河洛文化研究不断开拓着崭新的领域。河洛古代史研究充分依托洛阳古都的地域优势,将河洛地区涌现的大量新材料转化为研究优势。对河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一些隐藏民间的优秀文化瑰宝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的研究还突破了区域文化研究的限制,关注于河洛文化与各文化单元之间的联系,探索河洛文化对于维护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价值。采取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走进田野,走进社会。

  文化需要载体来体现,学校利用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建设的河洛文化数字图书馆,努力促成河洛地区文献、文物和相关研究资源的数字化,为海内外学人研究提供了便利,并在河洛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发挥巨大媒介作用。学校还注重以新的艺术形式来传播河洛文化,先后排演了《河洛鼓韵》、《黄河魂》等一系列大型演出和河洛雄风等大型武术表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专门开设了“河洛文化研究”专栏,吸引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成为展示国内外河洛文化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收藏的洛阳历代墓志石刻精品五百余件,拓本数千件。收藏历代契约文书二千余件。以其独具特色的收藏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独树一帜,不少珍品为海内所仅见。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文物陈列馆则收藏了洛阳古代珍贵古籍、碑拓、陶器、青铜器1000余件。使得河洛文化的研究有了更为坚实的材料基础。河洛星辰、艺术河南、文化洛阳网站内容丰富,表现形式新颖,成为服务教学、科研,传播河洛文化的重要窗口。

  海纳百川

  洛阳师范学院的河洛文化研究十分注重学术的交流与沟通,以多种形式积极引进专家学者投入河洛文化科研之中。聘请体育史学者崔乐泉教授等为河洛学者,聘请著名学者李学勤、傅璇琮等为客座教授,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收藏家为学校特聘研究员,并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刘庆柱、李伯谦、荣新江、李伟国、于赓哲、李振宏、气贺泽保规等来我校进行讲学、交流。先后承办了第四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第三届因明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洛阳新出土唐墓志与唐史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青铜文化研究——洛阳论坛等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会议。我们也积极的走出去,扩大我校河洛文化研究的交流范围。

  春华秋实

  我们的热诚投入取得了丰硕的回报,学校获批多个省级科研平台和人文社科基地。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是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验收中多次被评为优秀基地。“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是河南省唯一的旅游类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公共政策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2015年度首批河南省软科学基地。“河洛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是河南省委宣传部批准的省级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学校图书馆是首批河南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河洛体育文化研究中心”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级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取材于洛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创作的舞蹈《河洛鼓韵》2006年以来多次为社会各界演出,获得高度赞誉。青年民族乐团排演的民族管弦乐曲《丝绸之路》,荣获2014年河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等奖第一名,被河南省教育厅选送至国家教育部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在2015年落幕的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青年民族乐团以河洛文化为主题,原创的三个节目《丝绸之路》,合唱团的《龙的传人》和舞蹈团的《河洛?颜子兮》,均获得一等奖。通识教育课《河洛文化》、《河南美术史》在全国十八届教学信息化大奖赛中获得河南省一等奖。以南无拳、通臂拳等河洛传统体育文化为代表的武术项目在世界武术传统锦标赛、全国传统武术锦标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彰显了河洛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成绩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得到上级领导和国内外学人的高度评价。教育部长袁贵仁,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河南省委常委陈雪枫,高校工委副书记张亚伟等先后来我校视察,对我校的河洛文化研究给予充分肯定。全国政协前副主席张怀西对河洛文化文献的收藏与研究赞不绝口,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高度赞扬,并欣然题写“立德树人”,对我校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未来发展寄予厚望。